张敏学习心得一 

    元月六日为朋友做了一次催眠,她感冒了,鼻子不通。在场的两个人都持怀疑态度,听说过催眠能治病,但不相信懂得催眠的人会轻易出现在她们身边。我顺着她们的感觉制造了一种轻松的游戏氛围,让她们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来配合我。整个过程中状况不断,有人敲门、进来出去、手机铃响,还有好几次笑场。慢慢的气氛安静了下来,进来的人受到感染也不由自主的放轻手脚、保持安静。最后还是坚持做完了整个过程。之后和她交流得到很多反馈,现总结这次实践收获与有待提高之处如下。

    收获:整个过程做完之后,她左边的鼻子通了,虽然她不怎么以为然,另有人加一句注脚:“这是心理作用。”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自己)对“心理作用”的理解就是,它带来的效果是以我们所不了解看不见摸不着因此不相信的机制运行的。“心理”等同于“唯心”,“唯心”等同于“迷信”,不可靠不可信。然而此时,我反而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心灵的强大,体会到了绕过头脑的迷宫直接与心灵沟通而产生的显著效果。意识到这一点我异常的兴奋啊!她的左边鼻子通了十几分钟就又堵上了,这使得催眠在我眼中更加的真实、可信,这说明它不是神化的、神秘的,不是包治百病的,它受各种因素影响。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它能够帮助每个人的心灵为自己“包治百病”。

   有待提高之处: 1.在正式催眠之前的沟通准备中,她两次问到:是不是有个治感冒的穴位?这个穴位在哪里?两次我都给岔开了,继续向她灌输我自以为是的催眠扫盲知识。在事后的反思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多么宝贵的两次机会啊!白白放过了,可惜!可惜!! 2.在催眠过程当中的某一刻,她左鼻子通了,鼻涕快流出来了,然后她努力的吸了好几下,又抬起右手揉了揉人中,都是害怕鼻涕流出来,可是又担心会破坏催眠过程,所以强忍着。看到她抬手这个明显动作,我就开始反省自己怎么会导致她抬手呢?是不是催眠深度不够呢?直到旁边的人悄悄提醒我,我才恍然大悟,递给她卫生纸。真是惭愧啊!

    仔细回想当时的情景,我分析出这些失误的原因: 1.一知半解,狂妄自大。自认为爱看书,比身边人懂得多,暗藏“我都不知道,你怎会知道,肯定没这回事儿”的心思。且不说真有没有这样一个穴位,如果能抓住她对该穴位的兴趣和期盼而加以利用,比如顺势就问:“咦,你怎么知道这个穴位的呢?”引导她说出更多的关于这个“穴位”的看法,她对于这个“穴位”位置的猜测,我相信效果是会大大增加的。 2.缺乏经验,不够敏锐。当第一次提出被堵回去以后,又第二次提到,说明她有多么关注该话题,而我还处于自己提取设定的程序中,想要达到让她了解催眠相信催眠的目的。 3.沟通技巧生硬不灵活,疏于觉察。要时刻注意将更多的关注放到对方的身上,体验她的体验,感受她的感受,表达她的表达。

    此刻,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老师要我们多实践多训练的良苦用心了。真是:我生而有涯学亦无尽啊!

催眠师培训学习心得2

朱焕之

我学习催眠术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为了完成“作业”,瞎聊几句。希望我的“瞎聊”能给大家带来点滴些启示,我就心满意足了。

起初,我以为催眠术类似魔术,通过不断学习,我慢慢体会到:催眠术是心理学的一个领域,而不是魔术。想掌握催眠术,必须学习催眠技能,而且还得不断的实践。

几天的培训结束之后,我有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于是把儿子当作被试对象,当我学着导师的样子和语调,让儿子慢慢体会手臂放松,腰部放松时,因为突然有了意外,于是中断了测试。但儿子仍告诉我:他似乎快要进入被催眠的状态了。他还告诉我:“你的语言应该再丰富一些。”想想被试者平时各种不同的“受累形态”,用丰富的语言进行强化,这样被试者更容易进入催眠状态。听孩子这么一讲,我也感觉自己这次没有白实践,收益还是挺大的:一是测试前的交谈很重要,它可以使你获得更多的信息,让你在测试中不断改变语言技巧。二是测试中的语音语调非常关键,它是能否促使测试者进入深催眠状态的至关重要的手段。三是在自己没有把握或者别人“没有请求你”做催眠时,不要“强行给人催眠”!这样只会降低自己的身价。

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尤其是晚上,在我睡不着觉时,我就试着给自己做催眠,一连好几个晚上都是:没等放松进行到脖子时(从头皮开始放松做起),我就进入了梦乡,而在以前,睡不着时,强迫自己也没用,总是至少半个小时才能入睡,有时1个多小时后才能入睡,而给自己做催眠之后很快,甚至想让自己什么时候睡就能什么时候睡着。从这一点来说:催眠还是挺神奇的。

让我们不断学习,把催眠发挥到极致,利用催眠技巧开发自己更大的潜能!

参加小组沙龙的体会

     杨继云

 

2014年1月10日晚上7时至9时,我以一名“蹭客”的身份参加了教师组的小组沙龙活动。

在张永华组长宣布完沙龙的议程安排后,办公室就热闹开了。不去回顾每个人都说了什么,就沙龙的过程我个人总结几点:

1、每位组员都积极而勇敢地去尝试做了,因此在讨论的时候,大家都有话可说。

2、每位组员都能就其中一个人的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总结出好的经验。当然,在出现一些批判的音符时,大家也都能知道这是善意的并接纳。

3、就共性问题,共同讨论达成共识。

4、团队精神好,积极参与,分组练习时配合度高。

按苗苗的说法,我喜欢“蹭”,蹭是有好处的,能各处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样,再谈谈这次“蹭”的总结:

1、催眠前的交流要充分。

2、催眠师要自信,内心要强大,这种自信不仅仅是对自身技术的自信,也是沟通充分后对催眠中可能出现状况的掌控能力的自信。

3、催眠时间的选择,如果不是解决睡眠问题,尽量不要放在临睡前。(有2位组员在讨论中反馈受术者睡着了)

4、催眠前和受术者交流本次催眠要解决什么问题。

5、环境问题,安静、温度适宜、远离冷热源等。离得太近,催眠场景可能会随着躯体感觉进入其他记忆,而非情绪记忆。(有组员谈到给自己母亲催眠时,因电暖气太近,中途母亲自己睁开眼睛把电暖气挪开),这些细节都会影响到催眠的效果。

6、催眠的引导语可以更丰富,依据职业和性别等特征更具有针对性,比如:针对学生,“你握笔的手非常的放松,没有酸痛感。。。”同时,还要注意,异性之间,不能用暧昧词语,对敏感身体部位避免引导。因为那样既不符合职业道德,也会让对方的潜意识产生防御,造成失败不说,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7、对催眠后受术者睡着了的感悟A、受术者不了解催眠的好处;B、受术者对睡眠的要求大于其他事件;C、解决问题没有针对性;D、催眠师的语速太过于平缓;E、催眠的时间没有掌握好,放在临睡前。

8、对笑场的感悟:A、催眠师的不自信;B、受术者的不信任(防御或者排斥);C、环境的不安全;D、操作手法的不协调等。

9、良好的共情可以提高催眠效果。

    蹭不白蹭,就是有道德的蹭,呵呵。此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老师、同学们探讨、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