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R催眠与梦境架构重建技术实践应用案例摘录 (杨继云)
《一次学校团体辅导中发现的案例》
在给一所小学校五、六年级女生做青春期心理生理团体辅导结束时,我依旧让孩子们画房树人,看看是否有典型案例需要做个案疏导。 一幅“奇特”的画引起我的注意:一张A4纸,仅仅在左下角画出尖顶的高房子。这颇似男性性器的图案加上其它绘画元素透露的信息,让我嗅到了孩子有危险事件情结的可能。出于保密原则,我只告诉学校,孩子的画没有画完整,我需要和孩子聊聊并同时从老师这里侧面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日常状态:胆怯、总是怕和别人说话、上课时常常走神,一直不能专注学习(父母对老师反应晚上睡觉总是突然惊醒,从三年级开始睡眠质量一直很差)。 一个不太说话,怯怯的小女生出现在学校咨询室。在初步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孩子的话渐渐多了……于是我要求孩子画了第二幅房树人。通过第二幅图,我再次判断出孩子可能面临的问题的。 这时候,孩子已经和我很熟了,缓缓地道出心里的秘密:“三年级的时候,我和几个女同学在学校门口玩,来了一个男的,其中一个同学叫他哥哥,我们都以为他是同学的哥哥,就和他玩。他把我们带到一个高层旁的车库,把我们逼到墙角,脱下了裤子……”正如前后两幅房树人所分析的内容,我的心一阵阵难受,孩子才11岁。 咨询进行中: 我:嗯,我们把这个记忆修改一下好吗?(孩子:好!)现在,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做深呼吸。(指导放松、呼吸,导入催眠状态……) 现在,我们回到三年级那个时刻,你和几个同学去玩,遇到了那个哥哥,看到了吗?(“看到了”)好的,我们还是来到那个车库,和以前一样吗?(“一样”)好的,现在哥哥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玩偶熊,非常可爱的玩偶熊,你们是什么反应?(“我们非常高兴”)你们拿着玩偶熊开心的玩,哥哥消失了。他还在吗?(“哥哥不见了,只有我们”)玩了一会,你们高高兴兴回家了,你去哪儿了?(“我回家了”)好,我们现在睁开眼睛(导出催眠状态)。 (经过后续状态打破环节)我们再回忆下你三年级是的记忆好不好?孩子回答如催眠内容,。 一小时的咨询结束后,孩子脸上不再忧郁,开心地和我拥抱。 随后进行了连续三个月的效果跟踪,孩子性格逐渐变得开朗,和同学相处出现了较大变化,学习成绩也得到提升,孩子自述现在睡觉很香很安全。
【体会】 一:良好的共情是催眠与梦境架构重组技术的基础。治疗环境对来访者和咨询师而言,决定着治疗效果。安全治疗环境的创建需要人本主义情怀,行云流水的淡定和淡然,不矫揉造作的共情和移情,会使治疗效果事半功倍。 二:催眠与梦境架构重组技术修复的不仅是潜意识中梦境的呈现。在具体事件中,尤其是幼时创伤记忆“锁闭”在潜意识中,通过催眠与记忆架构重组,修复潜意识“记忆”。于是,探索出DHR在PTSD中对闪回现象进行修复,从而减轻应激反应,达到非同一般的干预处理。 三:催眠与梦境架构重组技术较之SFBT(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更直击问题,解决问题。SFBT治疗的焦点在于当事人所欲的未来,而非过去的问题或现在的冲突。而同样是短期解决问题,DHR则是通过快速修正过去,达成快乐展望未来。
文章来源: 陕西DHR研究中心